|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瀏覽數:281次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中國政府設立的紀念日,以國家公祭的方式,祭奠在大屠殺中死亡的30萬生靈。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決議的通過,使得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上升為國家層面, [1-2]、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2014年12月13日,中國共產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出席首個國家公祭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公祭日上講到:南京大屠殺慘案鐵證如山、不容篡改。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中國人民要莊嚴昭告國際社會:今天的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堅決倡導者和有力捍衛者,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維護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愿同各國人民真誠團結起來,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而攜手努力。 [3] 2017-11-05 12:11 身處海外的華人同胞,不能滿足于只活躍在華人社區,要能夠獲得當地社會認可帶來的滿足,以及更多話語權和尊重,這,依然值得華人為之努力奮斗。 內容來自
目錄
(英語:Nanjing Massacre, Rape of Nanjing)是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侵華日軍在當時的中國首都犯下的大規模、以及縱火、搶劫等與反人類罪行。的高潮從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開始持續了6周,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開始好轉。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軍事法庭的有關判決和調查,在大屠殺中有20萬以上乃至30萬以上中國平民和被日軍殺害,約2萬中國婦女遭日軍,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軍縱火燒毀,財產損失不計其數。 在中國,自1947年南京審判以來,普遍認為約有30萬人在大屠殺中遇難。在日本,日本政府承認“發生過殺害非戰斗人員和掠奪等行為”,但對遇難人數則曖昧不清,也有認為南京大屠殺不存在的“否認派”。“否認派”的論調得到部分日本政商勢力的支持,在世界引起強烈反感,這也使得南京大屠殺成為嚴重影響中日關系的主要歷史問題之一。 [5] 二戰后,相關國家每年都會定期在諸如波蘭大屠殺紀念館、俄羅斯、美國紀念館等舉行國家紀念與公祭活動。中國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也是參考國際上一系列的做法。 [5-6]》第四冊62頁就沒有南京大屠殺的事 [7]提交提案,呼吁每年12月13日舉行國家公祭,由國家領導人參與活動,同時還建議把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升格為國家級紀念館,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12年3月,在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政協副主席、南京藝術學院院長,第三次遞交與南京大屠殺有關的議案: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祭日舉行國家公祭。 2014年2月25日下午,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受委員長會議委托,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李適時就決定草案向會議作了說明。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2] 南京大屠殺歷史照片(23張)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共同消除了威脅世界和平的法西斯邪惡勢力,壯大了人類的進步力量,促進了全球的民族解放運動,對世界和平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艱苦卓絕,付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屬于人類的,3000萬人口傷亡、6000億美元損失僅僅是冰冷的數字,造成30萬人死難的也僅僅是極端殘忍暴虐的典型案例之一。 以中國國家名義進行正式紀念與,其世界意義在于,促使人類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而避免出現哪怕是片刻的忘卻與麻木,共同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一起維護世界及正義良知,促進共同發展和時代進步。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勝利70周年,中國在此前夕立法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與設立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國家公祭日是極其必要的、是非常正當的。 任何歷史都是現代史,都對現實有著巨大的警鑒價值,而對歷史銘記,就是樹起了一面鏡子,無論是對企圖顛覆歷史的人,還是渴望和平的人,都需要這個鏡子隨時折射提示,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的“國家公祭”,小而言之是中國人對自己同胞的記憶、緬懷,是對國人應有歷史價值觀的培養;大而言之,是中國人在替世界保留的一份珍貴遺產,是中國人就此確立與國際社會相處的尊嚴方式。 [9] (侵華日軍)根本不是人,往父親身上戳了好多刀。如今國家設立國家公祭日,這樣的決定太好了,這對他們這些經歷了那場災難的幸存者來說,是個重大的安慰,大家非常擁護。——83歲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王津 這是國家強大的表現,舉行國家公祭,就是要告訴所有的人,那段地獄般的歷史是不容忘卻的。4個親人被侵華日軍殘忍殺害,這種心靈上的創傷伴隨了他一生。每當這個日子,她都會想念親人,痛恨日本兵。這樣苦難的歷史一定不能重演。 ——90歲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楊翠英 設立國家公祭日,表明國家對這段歷史的重視,既是對死難者的尊重,也是對世人的警示。多年來,她一直堅持與否定歷史的日本右翼勢力做斗爭,為維護歷史公正而努力。盡管她年齡大了,但只要身體允許,她依然會堅持下去! ——85歲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 [5]在2014年2月26日上午舉行的記者會上,就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將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每年12月13日設立為“國家公祭日”草案一事表示:質疑中方的用意何在,對為何在戰后69年才設立國家公祭日抱有疑問。 [10]”。 [11]和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認為這一做法意義重大。 (BBC)報道稱,中國人大將每年的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為了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發表題為《中國稱日本為“麻煩制造者”》的報道中,引述新華社的報道稱,這項決定目的是揭露日本在二戰中的暴行,同時紀念中國人民的抵抗侵略的精神。 法新社發表題為《中國擬設立抗戰勝利紀念日與南京大屠殺公祭日》的報道稱,參拜使中日關系進一步惡化。中國領導人決定設立公祭日的做法,是意圖揭露日本領導人試圖推翻二戰結果的想法。 的報道指出,一些日本右翼分子“完全否認南京大屠殺”。報道稱日本政府2012年宣布“購買”釣魚島是中日關系開始走向惡化的肇因。 美國《》網站刊登了有關南京大屠殺的長篇報道。文章在談到南京大屠殺時強調,日本“犯下巨大的罪行是顯而易見的”。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決定立法確定中國人民抗日勝利紀念日,是要“集中反映中國人民的意志,以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為悼念死難者和“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菲律賓《》發表社論認為,中國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 南京大屠殺主要場所圖(tu) 祭日的決定,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社論說,無數國家的歷史表明,只有牢記歷史,尤其是慘痛的教訓,才能鼓舞人民奮發圖強,勵精圖治,防止再次遭到軍國主義野心家的蹂躪。日本《》報道說,中國將日中兩國間歷史事件的紀念日確定和設立為國家級紀念日,表明中方不僅要從國家層面,同時也將在國際社會廣泛揭批安倍政權的歷史認識問題。 日本政治評論家本澤二郎說,面對安倍政權的危險動向,受害國應該對國民進行切實的歷史教育。中國選擇這一時機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在清楚地表明反對日本再次走向帝國主義的態度。這也是在向日本民眾發出呼吁,即日本民眾要反省歷史,中國人民與日本人民攜起手來,對日本政治的錯誤走向說“不”,共同維護地區以及世界和平。 87歲的德國反法西斯主義者聯盟主席福爾克馬爾·哈尼施是二戰幸存者、親歷者。他說,中國的抗日戰爭為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畫上了句號,對此應該確定一個紀念日。中國的這種做法是正確的,也是令人尊重的。 德國前市長、紐倫堡-埃爾朗根孔子學院高級顧問勛萊博士在談到中國全國人大確定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時表示,他對此十分贊同,這能使更多的人記住這些軍事侵略的無辜受害者。他說,德國人在經歷了二戰之后誓言永不再戰,而日本的訴諸武力則慢慢被社會所接受。如果日本軍國主義抬頭,將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德國巴伐利亞德中經濟文化協會總干事蓋格爾對中國以立法形式確定紀念日和設立公祭日表示完全贊同,他說,“做出這種形式的紀念是很重要的,否則以后很多年輕人可能就不再記得這段歷史”。他表示,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了解這段歷史的任何一個德國人都不會支持日本的這種行為。 波蘭格但斯克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瑪爾采利·布爾德爾斯基教授認為,確定抗戰勝利紀念日和設立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的目的是為了銘記歷史,教育后代,警示社會,應該讓國人以及全世界有正義感、熱愛和平的人們都能記住這段歷史,牢記血的教訓,從而使后人能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波中友好協會會長、波蘭前駐華大使古拉爾赤克說,設立紀念日,就是要銘記歷史,珍惜維護和平。 紐約政治評論家方焰說,中國確定和設立“兩日”意義重大,既提醒國人不能忘記國恥,又為日本敲響警鐘,警示安倍政府中國絕不能允許日本歪曲、顛覆和篡改歷史。同時也是在向國際社會講明歷史的真相,有利于全世界人民擦亮眼睛,反對日本軍國主義復活。 印尼印華論壇主席、文化學者余麥風說,中國以立法形式確定和設立“兩日”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安倍晉三的做法是在歪曲歷史,中國這樣做能夠喚起世人的理解和了解。在當前國際形勢下,表明中國嚴正的態度,是正確和及時的。 教授胡云才說,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確定和設立“兩日”,對于弘揚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民族精神和牢記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將對亞洲國家和國際社會反對侵略、維護世界和平運動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 加拿大渥太華華人聯合總會主席趙炳熾說,在日本右翼勢力企圖美化侵華罪行、復辟軍國主義的時刻,由中國全國人大作出“兩個決定”有重大的時代意義和歷史意義,用以提醒世人,歷史不能忘,不容戰爭再發生,不能讓軍國主義復辟。 全英華人華僑中國統一促進會總會長單聲說,以立法形式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是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最有效的方式,牢記日本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沉重災難的鐵證。 波蘭華人李曉東對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表示非常贊同。在日本右翼軍國主義抬頭的形勢下,由國家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是非常必要的。能夠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記住這段歷史,更好地珍惜和平生活。 華僑楊英鵬說,紀念日和國家公祭日的確定和設立可以提升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為中國復興夢共同奮斗。華僑于超說,非常贊同國家的新舉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每一個中國公民不應忘記屈辱的歷史,不能忘記今天的和諧安定生活是怎么得來的。 澳大利亞華僑華人代表在舉行會議,堅決支持中國全國人大立法確定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議會通過把每年12月13日設為該省“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議案。 [13]公祭鼎 侵華日寇,毀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蒼生。 卅萬亡靈,飲恨江城。日月慘淡,寰宇震驚。 獸行暴虐,曠世未聞。同胞何辜,國難正殷。 哀兵奮起,金戈鼉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軀灑血,浩氣干云。盡掃狼煙,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國維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 永矢弗諼,祈愿和平。中華圓夢,民族復興。 注:公祭鼎為三足圓形銅鼎,高1.65米,重2014公斤。 [15]表示,《和平宣言》共240字,以詩歌的形式,參考《詩經》的韻文體,四字一句,既考慮到彰顯南京歷史文化特色,也考慮到契合國家公祭儀式這樣莊重的場合。 [16]》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 77名中學生齊聲誦讀的《和平宣言》[16]2015年國家(jia)公祭儀式 家公祭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南京市舉行了2015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集會廣場舉行。一萬多名幸存者代表、青年學生、解放軍、武警官兵、外國友人參加。上午七點,紀念館舉行了國旗下半旗儀式。上午十點,公祭儀式主持人、國務委員王勇宣布儀式開始,全場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 默哀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發表講話。 [18]管光鏡 最年長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管光鏡老人與世長辭,享年100歲。管光鏡1917年4月出生,1937年他在溧水東河沿邊目睹日軍飛機來襲轟炸,他躲在大石頭底下僥幸還生。南京淪陷后,他還多次目擊日軍在南京郊區屠殺當地無辜百姓。 管老生前是一名箍桶匠,生活十分節省,經常幫助別人,在當地口碑很好,曾獲得“鎮文明戶”、“江蘇省‘樂天’健康老人”稱號。在老人90歲時,他曾悄悄排隊進入紀念館展廳參觀、悼念遇難同胞。老人生前十分喜歡一把印有十大元帥的扇子,他曾說,現在的美好生活離不開這些革命前輩。管老家人將這把扇子、手表、茶壺等物品捐贈給紀念館。 [23] 詞條圖片(10) 南京大屠殺歷史照片(23) 解讀詞條背后的(de)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