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天下最普通的一道素食食材。太原豆腐來源于何時,已無可考,但最早唐朝時的晉陽城內就有了豆制品作坊,而且在寺院素食中還被添加了“莊嚴”“高傲”的顏色。
太原的豆腐很像太原地域的性格,含水量少,質地硬,所以豆腐味更濃,嬌嫩而堅固,無論煎烤燉煮,口感都是絕美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距晉陽古城遺址不遠的古寨村,簡直人人都會做豆腐,有“豆腐村”的雅號。相傳,后漢皇帝劉知遠的妹妹下嫁古寨村,故曾名皇姑寨,又叫姑姑寨,現今村子里還有其留念建筑“皇姑閣”。因而,民間還用“姑姑寨,雞兒叫了都不在”的俗語,來形容村民天不亮就將剛做好的豆腐擔到了集市上的盛況。那個時分,皇姑自己不但經常食用村民做的白嫩可口的豆腐,還將豆腐送進皇宮,劉知遠連宣稱妙,成為五代后期達官貴人們宴席間必有的美味食材。到了宋、元時期,太原豆腐已譽滿并州,名揚三晉。
明朝初期,朱元璋的三兒子朱(木加岡)就藩太原后,直接點名古寨豆腐為晉王室的日常食品。說來太原的豆腐也很神奇,竟然牽連上了大明王朝的命運。傳說,朱三皇子想到皇帝老爹在宮中嘗盡了天下的珍饈百味,并不稀罕什么美味佳肴,倒是太原豆腐質韌油膩,鮮嫩滑口,也許能換換老爹的口味,于是將太原豆腐技藝連同其他土貢一塊兒打包送進了南京的皇宮。朱元璋一見豆腐,念及貧賤時想吃而不得,嘆息不已。有感于豆腐物美價廉,于是令御膳房每餐必上一盤豆腐,作為崇尚節省、制止豪華的意味,并在宮中展開了“吃豆腐”的憶苦思甜活動,還將“吃豆腐”列入了后世的皇家家規。
爾后,這盤豆腐從南京遷都帶到了北京。萬歷年間,窮酸的翰林學士常常向御膳房討要皇帝膳后的剩飯用以解饞,改善一下生活。一天,皇帝膳畢,一個年輕的翰林去晚了,只討回了一盤豆腐,懊喪地放在桌上生悶氣。一個積年的老翰林見了,非常快樂,說:“你不吃,在下可就不客氣了。”說罷,端起豆腐,大快朵頤。你道真是豆腐,原來這潔白無瑕看似豆腐的東西,卻是用幾百、上千只鳥的腦髓做成的,而誰又能說它不是豆腐呢?
大明王朝的坍塌,或許與太(tai)原豆腐過于“鮮嫩”有關?